全部商品
无人机病虫害监测
来源: | 作者:军军 | 发布时间: 65天前 | 1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无人机病虫害监测是一种高效、精准的农业现代化手段,结合了无人机技术、传感器、AI图像识别和农业植保知识。

无人机病虫害监测是一种高效、精准的农业现代化手段,结合了无人机技术、传感器、AI图像识别和农业植保知识。

一、前期准备

设备选择

多光谱/高光谱相机(分析植被指数如NDVI)。

红外热成像仪(检测作物温度异常)。

可见光相机(高清拍摄病虫害症状)。

多旋翼无人机(如大疆Agras T40)适合中小农田,灵活悬停。

固定翼无人机(如极飞V40)适合大面积农田,续航更长。


无人机类型

传感器

农田信息收集

农田边界、作物类型、历史病虫害数据。

天气条件(湿度、温度影响病虫害活动)。


航线规划

使用无人机规划软件(如大疆智图、Pix4D)设定自动飞行路径,确保全覆盖。

二、实地监测飞行

飞行参数设置

飞行高度(通常10-50米,根据传感器精度调整)。

重叠率(建议航向70%、旁向80%以确保图像拼接质量)。

数据采集

多光谱数据:获取作物健康状态(如叶绿素含量)。

高清图像:拍摄叶片斑点、虫卵等可见症状。

红外数据:识别局部温度异常(如虫害导致的叶片脱水)。

三、数据处理与分析

图像拼接与建模

使用软件(如Pix4Dfields、DJI Terra)生成正射影像图或3D模型。

病虫害识别

NDVI(归一化植被指数)显示作物健康度,异常区域可能为病虫害爆发区。

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(如YOLO、ResNet)训练病虫害识别系统。

比对数据库(如常见病害:稻瘟病、锈病;虫害:蚜虫、稻飞虱)。


AI算法分析

植被指数分析

生成报告

病虫害分布热力图。

严重程度分级(轻、中、重)。

具体位置标记(GPS坐标)。

四、决策与防治

防治方案制定

根据病虫害类型选择农药或生物防治(如赤眼蜂防治螟虫)。

结合无人机监测数据精准计算用药量(减少30%-50%农药浪费)。

无人机精准施药(可选)

使用植保无人机(如大疆T50)对病虫害区域变量喷洒。

实时监控施药效果,调整后续策略。

五、后续跟踪与优化

复查飞行

防治后3-7天再次监测,评估效果。

数据积累

建立农田病虫害历史数据库,预测未来爆发趋势。

优化AI模型,提高识别准确率。

六、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

挑战解决方案

阴雨天气影响成像

选择红外或多光谱传感器,减少依赖可见光

小型害虫识别难度高

超高分辨率相机+AI放大分析

数据量大处理速度慢

边缘计算(无人机端实时处理部分数据)


应用案例

中国水稻产区:通过无人机监测稻飞虱,防治效率提升40%,农药成本降低25%。

美国加州葡萄园:结合多光谱数据早期预警霉病,减少经济损失30%以上。


未来趋势

卫星-无人机协同:卫星宏观监测+无人机局部精准排查。

自动化决策:AI直接生成施药方案并联动植保无人机执行。

通过以上步骤,无人机病虫害监测可实现早发现、早防治、降成本的核心价值,推动智慧农业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