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 索
全部商品
危险物排爆
无人机危险物排爆通过 “侦察 - 分析 - 处置 - 评估” 的全流程智能化作业,显著提升了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,尤其在反恐、防灾、城市安全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
无人机危险物排爆通过 “侦察 - 分析 - 处置 - 评估” 的全流程智能化作业,显著提升了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,尤其在反恐、防灾、城市安全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

1. 保障人员生命安全

  • 替代人工近距离接触爆炸物,避免排爆人员直接暴露于爆炸风险中。例如,在可疑包裹、未爆弹等场景中,无人机可在 50 米外完成探测与处置,将伤亡概率降至最低。

2. 提升处置效率与精准度

  • 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、激光雷达、X 射线检测仪等设备,可快速定位危险物位置,多角度采集图像和数据(如形状、尺寸、疑似爆炸物类型),为排爆专家提供决策依据。

3. 适应复杂环境作业

  • 在狭窄空间(如建筑物角落、地下通道)、高危区域(如火灾现场、地震灾区)或人员难以抵达的地形(如山地、水域)中,无人机可灵活飞行,突破人工处置的物理限制。

4. 降低次生灾害风险

  • 通过非接触式处置手段(如投掷水弹、发射破拆弹),减少传统人工排爆中因操作失误引发爆炸的可能性,避免对周边建筑、设施造成二次破坏。

5. 数据留存与复盘价值

  • 作业过程中记录的视频、传感器数据可用于事后分析,优化排爆策略,提升同类事件的应对能力。

无人机危险物排爆的核心步骤

一、前期侦查与风险评估

  1. 任务规划与设备选型

    • 探测模块:激光雷达(三维建模)、X 射线 / 毫米波雷达(穿透遮挡物探测)、爆炸物痕量检测仪(检测 TNT、RDX 等成分)。

    • 通信模块:抗干扰数字图传(传输距离≥2 公里)、卫星中继设备(应对复杂电磁环境)。

    • 根据现场环境(如室内、室外、开阔地)选择机型:多旋翼无人机适合室内精细操作(如穿越机,轴距≤30 厘米),固定翼或复合翼机型适合大范围室外搜索。

    • 搭载设备:

  2. 抵近侦查与数据采集

    • 切换至低空模式(高度≤10 米),使用 X 射线检测仪对物体内部结构成像,判断是否含有电池、炸药等危险组件。

    • 释放小型无人机(如手掌大小的 “黑蜂” 无人机)进入狭窄空间,通过机械臂采集可疑粉末样本,实时分析爆炸物成分。

    • 初步扫描:无人机以安全高度(通常 50-100 米)环绕可疑区域飞行,通过可见光摄像头识别危险物外观(如包裹形状、是否有导线外露),标记位置坐标。

    • 精准探测

  3. 风险分级与方案制定

    • 根据探测结果,将危险物分为低风险(如无明显爆炸装置)、中风险(疑似简易爆炸装置)、高风险(含烈性炸药或诡雷)。

    • 低风险:由无人机引导人工处置;中 / 高风险:启动无人机自主处置流程或联动排爆机器人。

二、危险物处置作业

场景 1:非接触式破坏
  1. 水弹 / 液氮弹压制

    • 无人机搭载特制弹舱,投掷高压水弹(射程≥20 米)或液氮弹,冲击爆炸物外壳或降低其温度,破坏引爆装置的电子元件(如定时器、触发器)。

    • 适用场景:疑似由电池、电路板触发的爆炸物。

  2. 破拆弹精准打击

    • 使用激光制导破拆弹,通过图像识别锁定爆炸物关键部位(如引信、炸药核心),实施单点爆破,隔离危险组件。

    • 精度要求:误差≤5 厘米,避免引爆主装药。

场景 2:转移或隔离
  1. 机械臂抓取转移

    • 配备六轴机械臂的无人机(如美国 “FLIR Black Hornet” 排爆无人机),在稳定悬停状态下抓取小型爆炸物(重量≤5 公斤),转移至空旷区域或防爆罐内。

    • 操作要点:保持无人机与物体重心平衡,避免剧烈晃动触发爆炸。

  2. 搭建临时隔离带

    • 投掷充气式防爆围栏或喷洒阻燃材料,在危险物周边建立半径 5-10 米的隔离区,降低爆炸冲击范围。

场景 3:联动排爆机器人
  • 无人机作为 “空中指挥节点”,实时传输危险物坐标与结构数据至地面排爆机器人(如 “PackBot”),引导其靠近目标并执行拆解作业。

  • 协同优势:无人机提供全局视角,机器人完成精细操作,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高危爆炸物处置。

三、后期确认与收尾

  1. 二次探测与安全评估

    • 处置完成后,无人机再次抵近拍摄,确认爆炸物外观是否破损、是否有残留危险组件(如未爆弹药)。

    • 使用光谱仪检测周边空气,确保无爆炸物挥发物残留,避免人员进入后引发中毒或二次爆炸。

  2. 现场清理与记录

    • 标记处置后的危险物残骸位置,协助专业人员回收处理;

    • 保存飞行日志、探测数据及处置视频,提交至指挥中心存档,为后续事件提供参考。

注意事项

  1. 电磁干扰防护

    • 作业前启动电磁屏蔽设备(如干扰枪),阻断爆炸物可能的遥控信号(如 2.4GHz、433MHz 频段),防止远程引爆。

  2. 应急备份机制

    • 配备双电池、双飞控系统,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任务中断;同时制定 “失败预案”,如处置未成功时立即启动人员撤离与疏散程序。

  3. 法规与伦理规范

    • 严格遵循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》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,未经许可不得在人群密集区域或敏感地点使用;

    • 涉及军事爆炸物(如战争遗留弹药)时,需立即移交专业军事排爆部门,禁止擅自处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