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 索
全部商品
作物播种施肥
无人机播种与施肥通过 “精准、高效、智能” 的技术特性,正在重塑传统农耕模式,尤其在保障粮食安全(如提升东北大豆、西北玉米等主粮作物种植效率)和推动绿色农业(如减肥减药)方面具有战略意义,是未来 “无人农场” 的核心组成部分。

无人机播种与施肥通过 “精准、高效、智能” 的技术特性,正在重塑传统农耕模式,尤其在保障粮食安全(如提升东北大豆、西北玉米等主粮作物种植效率)和推动绿色农业(如减肥减药)方面具有战略意义,是未来 “无人农场” 的核心组成部分。

1. 突破传统作业限制,提升生产效率

  • 规模化作业优势:单台无人机每小时可播种 / 施肥 100-200 亩(视机型载重与颗粒大小而定),效率是人工的 50-100 倍,大幅缩短播种季与施肥期(如抢抓春耕窗口期)。

  • 复杂地形适应性:可在山地梯田、滩涂、陡坡等传统农机无法进入的区域作业(如云南山区茶园、新疆坡地棉田),实现 “耕地利用最大化”。

2. 精准定量,降低成本与资源浪费

  • 变量播种 / 施肥技术:通过卫星定位(RTK)与处方图(基于土壤肥力、作物需求数据),实现 **“地块差异化作业”**—— 贫瘠区域增加播量 / 肥量,肥沃区域减少用量,相比传统 “均匀撒施” 节约种子 20%-30%、化肥 15%-25%。

  • 杜绝人工撒施误差:人工抛撒易出现 “近密远稀” 或 “漏撒” 问题(尤其在大风天气),无人机通过螺旋桨气流或离心式播撒器,可将种子 / 肥料均匀分布至目标区域(播撒幅宽 8-15 米,误差<5%)。

3. 保护作物生长,减少机械损伤

  • 非接触式作业:无人机从空中播撒,避免传统农机碾压幼苗或破坏土壤结构(如苗期施肥时,拖拉机易压伤作物根系),尤其适合低杆作物(如刚出苗的小麦)易倒伏作物(如抽穗期水稻)

  • 分层施肥优化:可将基肥(如有机肥)与种肥(如复合肥)通过不同高度分层播撒(基肥撒于深层土壤,种肥贴近地表),促进作物根系吸收,减少肥料挥发或淋溶损失。

4. 数据驱动,助力智慧农业决策

  • 作业数据可追溯:无人机记录每块田的播种量、施肥类型、作业轨迹等数据,结合后期苗情监测(如无人机航测苗株密度)、产量数据,形成 **“投入 - 产出” 闭环分析 **,指导次年种植计划(如调整品种布局、优化施肥方案)。

  • 与物联网技术联动:对接土壤墒情传感器、气象站数据,动态调整播种深度(通过播撒高度控制)与施肥时机(如降雨前撒施氮肥,利用雨水渗透),实现 “天时 - 地利 - 技术” 协同。

无人机播种与施肥的操作步骤

一、播种作业流程

1. 作业前准备
  • 种子处理与选型

    • 筛选种子粒径(适配播撒器出口尺寸,通常要求种子直径<5mm,如小麦、油菜籽;大颗粒种子需专用机型,如玉米),必要时进行包衣处理(防病虫害)。

    • 根据作物品种、土壤肥力计算播量(如小麦每亩播种 8-12 公斤),并通过无人机管理系统设置单亩投放量。

  • 农田勘察与航线规划

    • 清除地表杂草、石块(避免影响种子着床),测量地块坡度(>25° 需谨慎作业,防止种子滚坡)。

    • 使用无人机自带软件或第三方工具(如 Skydio X2)绘制地块地图,规划 “往复式” 或 “棋盘式” 航线,设定飞行高度(播种高度通常为 5-10 米,风速>3 级时降低至 3-5 米,减少种子飘移)。

  • 设备调试

    • 检查播撒器转动是否顺畅,校准流量计(通过称量法:在地面接取一定时间内播撒的种子重量,计算每分钟播量是否与设定值一致)。

    • 测试抛撒距离与分散度:在地面铺设白纸,观察种子落点是否均匀覆盖播幅宽度,必要时调整播撒器转速(转速越高,颗粒分散越广)。

2. 田间试播与参数校准
  • 小范围试播:选择地块边缘区域进行试播,重点观察:

    • 种子落地密度:随机选取 1 平方米区域,计数种子数量,与理论播量对比(误差需<10%)。

    • 播幅重叠率:相邻航线边缘种子分布是否衔接,避免漏播带(通常设置重叠率 10%-15%)。

  • 参数调整

    • 若种子堆积(如播量过大),降低飞行速度或减少单亩投放量;若分散不均,增加播撒器转速或调整飞行高度。

3. 正式播种作业
  • 起飞与播撒控制

    • 无人机到达航线起点后,先以设定速度飞行,再启动播撒器(避免地头种子堆积);作业结束时,提前 2-3 米关闭播撒器,确保终点处播量准确。

  • 实时监控

    • 飞手需关注剩余种子量、电池电量(单块电池通常支持 5-10 分钟作业,需提前规划换电点),以及天气变化(突遇大风、降雨需暂停作业,已播地块及时覆土)。

4. 作业后处理
  • 种子覆盖:若土壤疏松度不足,需配套机械轻耙覆土(覆土深度 1-3 厘米,依作物类型而定),或利用自然降雨促进种子着床。

  • 数据记录:记录播种日期、品种、播量、作业面积,同步至农场管理系统,为后期补苗提供依据(如通过苗情监测发现缺苗率>10% 时,及时补种)。

二、施肥作业流程

1. 作业前准备
  • 肥料选型与处理

    • 选择颗粒状肥料(如尿素、复合肥,粒径 2-4mm),避免粉末状肥料吸湿结块;若施液态肥(如沼液),需更换专用喷雾模块。

    • 根据土壤检测报告(如氮磷钾含量、pH 值)与作物需肥规律(如玉米大喇叭口期需氮肥量大),确定肥料种类与施用量(如每亩施复合肥 20 公斤)。

  • 航线规划与设备调试

    • 施肥航线与播种类似,但需根据肥料类型调整飞行高度(颗粒肥播撒高度 3-8 米,液态肥喷雾高度 1-3 米)。

    • 校准离心式播撒器(颗粒肥)或喷雾泵(液态肥):通过地面接取法测试单位面积施肥量,确保与处方图一致。

2. 田间试施与效果验证
  • 试施测试:在小块区域模拟作业,观察:

    • 肥料颗粒分布:是否出现 “堆肥” 或 “断条” 现象,可通过拍照分析落点密度(建议使用图像识别软件)。

    • 对作物影响:若为苗期施肥,观察肥料是否灼伤叶片(如尿素颗粒粘附叶面易烧苗,需控制播撒高度与风速)。

3. 正式施肥作业
  • 差异化施肥执行

    • 针对梯田、坡地等肥力不均地块,通过处方图分层施肥—— 高肥力区减少 10%-20% 用量,低肥力区增加 10%-20%,利用无人机变量控制功能(如大疆 T60 的智能离心播撒器)实时调整播量。

  • 极端天气规避

    • 避免在雨天前施肥(防止养分随水流失)或烈日高温时段(易导致肥料挥发),最佳作业时间为清晨或傍晚,风速<3 级(<5 米 / 秒)。

4. 作业后管理
  • 肥料吸收监测:作业后 7-10 天,通过无人机多光谱相机监测作物长势(如叶面积指数、叶绿素含量),评估施肥效果(如缺氮地块叶片是否转绿)。

  • 残留处理:清理播撒器内残留肥料(尤其是酸性或碱性肥料,避免腐蚀设备),液态肥管路需用清水冲洗干净,防止结晶堵塞。

注意事项

  • 种子与肥料兼容性:避免同时播撒易发生化学反应的种肥(如种子与碳酸氢铵混施会烧种),需间隔作业或分区域播撒。

  • 飞手资质与安全:操作人员需熟悉不同作物的农艺要求(如播种深度对应飞行高度),并穿戴防护装备(尤其在处理化肥时,避免粉尘吸入)。

  • 政策与环境合规:在生态敏感区(如水源地周边)作业时,需控制肥料用量,防止面源污染;部分地区对无人机作业有空域限制,需提前报备。